關于中國流行樂壇的斷想
金兆鈞
(2018年8月11日)
(金兆鈞:中國著名樂評人、中國音協《人民音樂》雜志總編輯、中國音協流行音樂學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、2018《唱響中國》音樂盛典專家團專家)
一、關于音樂創意產業:多是房地產業,只有產業,忽視音樂,絕少創意。
當音樂變得越來越無所不在的時候,就越來越接近哪都不在。
當金融資本大規模介入音樂的時候,請記住它的目的絕不可能是音樂。音樂人若歡喜于自己終于可以玩錢的時候,千萬記住那是錢在玩你!
互聯網+后似乎又都開始大喊內容為王,但內容是什么?是高度的版權壟斷性整合?是音樂?錯,有"人”就沒有“音樂人”,就沒有音樂,更別談內容。
音樂不能沒有商人的經營,商人卻不一定需要音樂,沒見誰去經營廣場舞一一當然,也未必沒有。
只要音樂人不能以版稅收入為主,他們就真的只是個“大國工匠”一一音樂建筑界的泥瓦工。
一個以顏值、小鮮肉、邪門唱功為時尚的歌壇一定是個悲哀的歌壇。
二、關于真人秀:
音樂界最好的預言家是李海鷹:“我的心充滿惆悵,不為這彎彎的月亮。只為這今天的村莊,還唱著過去的歌謠。”
當然,還有崔。“不是我不明白,這世界變化快。”
當我們不斷回憶起世界、亞洲和中國歌壇偉大的八十年代的時候,就知道如今是個什么年代。
我們從來不缺"中國好聲音",不缺"歌手",不缺"跨界歌王",不缺"蒙面歌王",只缺"中國好歌曲"。
三、關于樂壇風氣:
沒有思想的民謠常常就是民間的謠傳。
沒有獨立精神和人文情懷擔當的搖滾就真的只剩了“搖”,滾!
“跨界”是化學反應,不是物理反應,試想想氫和氧可能的關系。
我們小的時候是這樣的:小學生去火車站擦玻璃,不念書;警察叔叔幫老百姓扛煤氣罐,不抓賊;知識分子務工做農,不科研;車間主任不干活,搞運動。
回頭看看,今日歌壇此遺風猶存:唱歌的,飆高音,進軍真人秀或練書法、玩兒畫畫;作詞的,當群主,努力做公知;作曲的,努力做歌手,致力當評委;樂手,上電視,牛B,上不了,苦B;樂評人命最好,不是CEO,就是代言人。真是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,反認他鄉是故鄉。
四、關于樂壇的希望:
但,歌壇從古以來,就有埋頭苦干的人,有拼命硬干的人,有為民請命的人,有舍身求法的人,……雖是所謂“大數據”和“粉絲經濟”,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。這就是華語樂壇的脊梁。全國各地普遍成立流行音樂協會和學會,唱工委設立唱片獎,互聯網版權治理初見成效,流行音樂院校近千所,一批海外學子相繼歸國進入音樂產業。凡此等等,正對應一句老歌:“重整河山待后生”!
中國音樂家網
【國家信產部備案 京ICP備字:09007854號】